县域新闻

“小窝棚”大思路 扶贫车间从鄄城董口镇走向全国

作者:潘涛 任子良 来源:大众网 2018-10-19

2015年,菏泽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余人在调研鄄城董口镇扶贫工作时,在该镇代唐村一处农家院里发现了一个“小窝棚”,几名均龄60岁的老大娘围坐一圈加工人发,每天还可领取13元的工资。至此,董口镇便开......

2015年,菏泽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余人在调研鄄城董口镇扶贫工作时,在该镇代唐村一处农家院里发现了一个“小窝棚”,几名均龄60岁的老大娘围坐一圈加工人发,每天还可领取13元的工资。至此,董口镇便开始在全镇因地制宜复制“小窝棚”,时至今日,从“小窝棚”发展而来的扶贫车间不仅在山东省内遍地开花,更在全国得到推广,带动了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小窝棚”启发扶贫车间大思路

2015年11月23日,菏泽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余人来到董口镇代堂村,就“精准识别回头看”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解剖式调研。在村民吴秀兰家发现了一个用废旧物料搭建而成,仅10平方米的“小窝棚”,8位老太太围坐在一个煤球炉子周围,每人前面有一筐头发团,这是人发加工的原材料。

她们一边听着戏匣子,一边又说又笑地梳理着发团。在小窝棚里干活的老太太一天挣13块钱,一个月能挣三四百。而小窝棚的房主吴秀兰视力残疾,也是一名贫困户。她专门负责组织人员在家撕发,把从人发老板领取到的头发团分发给每位在小窝棚里撕发的老太太。撕发的工资固定为13元/天,由吴秀兰负责考勤,记录出工天数,每月底算结一次工资。吴秀兰除去每天收取每人5毛钱的房东费外,人发老板按照上交头发的斤数每斤1元的标准支给吴秀兰。这样下来,吴秀兰每月保底收入700元,再加上每月100元的养老金,她每月可固定收入800元,没过多久,她自己便顺利脱贫了。

经过市、县扶贫部门的调研发现,早在十多年前,鄄城便出现了发制品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许多村里就有手工小作坊、小窝棚。“那时候,村民们只是零星接点私活,后来,许多村民意识做手工是条赚钱的路子,开始抱团接活。”董口镇宣传委员陈西民对记者说。后来,该镇便开始总结“小窝棚”经验,也纷纷在全镇各个村庄设置就业扶贫点。

因为扶贫效果好,由“小窝棚”发展而来的扶贫车间一时间在全省各个地市落地开花,一批批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脱了贫,致了富。

每天七八位老太太围坐一团 有说有唱便脱了贫

鄄城县地处黄河滩区,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又因缺资金、缺技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原因,大量群众曾饱受贫困困扰。然而,近两年,随着“小窝棚”的不断升级,每个村的脱贫情况都在发生着实实在在的改变。

10月17日,首届中国网络媒体菏泽行记者团来到董口镇代堂村发现,原来简易的“小窝棚”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厂棚。8名均龄70岁的老大娘围坐一团,虽年龄已高,但她们的手速一点不输年轻人,不一会儿,一把把假发就被她们整理整齐,存放在一旁。

“东方红,太阳升……”采访中,“小窝棚”里突然响起了嘹亮的歌声,原来是73岁的赵县云起身来到一圈老太太中间,唱起了红歌。“老姐妹们聊得开心了,就来一首歌助助兴。”赵县云对记者说。

采访得知,赵县云常年在菏泽市里的女儿家生活,不久前才得知代唐村里有这么一个欢乐的“小窝棚”。“和这几个老太婆一拍即合,也就打算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干这个活。”赵县云对记者说,“我唱着歌,不耽搁他们手里的活,反倒会更有趣。”

“我干两年了”“那我比你长,我干三年了。”两位老大娘边忙着手中活,边比着各自的工龄。“她们过去每天闲来无事,只能在村口聊聊天,现在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老姐妹们一起到村里的就业扶贫点打零工,开始还是为了挣钱养家,后来他们不光脱了贫,聚在一块分享快乐的事情,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大大提升。”董口镇宣传委员陈西民对记者说。

相关文章
  • 阳信:“三聚焦”绘就美丽乡村建设新画卷

    阳信:“三聚焦”绘就美丽乡村建设新画卷

    24-04-26

  • 家家悦&大宝共同举办2024“城市之美 以爱守护”关爱环卫工人公益捐赠活动

    家家悦&大宝共同举办2024“城市之美 以爱守护”关爱环卫工人公益捐赠活动

    24-04-24

  • 潍坊寿光:工业发展动能澎湃

    潍坊寿光:工业发展动能澎湃

    24-04-20

  • 潍坊寿光:“三产”聚力“加速跑”

    潍坊寿光:“三产”聚力“加速跑”

    24-04-20

网友点评